2022年1月8日,第七期“东亚人文学研究生论坛”以线上形式举办。此次论坛以牛林杰教授主持的山东大学国际合作种子基金项目“探寻东亚文化的共同基因”为主题,围绕“梅、兰、竹、菊、松、莲等植物的东亚人文象征”进行了发表和讨论。论坛由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亚非语言文学专业20级博士研究生吴铭主持,邀请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牛林杰教授、山东大学东北亚学院刘惠莹副教授、重庆文理学院窦新光副教授担任评论人。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访问学者赵治成老师、外国语学院亚非语言文学专业和国别与区域研究专业的硕博士研究生参加了此次论坛。
会议上半场,赵治成以“朝鲜实学家丁若镛诗文集中的松文化研究”为题,以《与尤堂全书》当中所载的汉诗作品以及《牧民心书》当中有关松的论述作为研究对象,从丁若镛对松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两方面的刻画,考察了丁若镛诗文集中体现的松文化。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21级博士研究生王丽媛以“《东文选》中的梅意象研究”为题,从梅意象的寓意,梅意象的艺术表达两方面考察了《东文选》所录诗文中的梅意象。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20级硕士研究生李珂以“朝鲜朝文人金宗直文学作品中的兰意象考察”为题,以金宗旨文学作品中的兰意象为切入点,结合金宗旨的生平经历和文化背景,探讨了金宗直笔下兰所承载的情感与文化内涵。
评论人肯定了三位发言人在选题与资料收集与整理方面做出的努力。针对赵治成的发表,评论人刘惠莹提出了“为何选取丁若镛为研究对象,和其他朝鲜学者相比,丁若镛与松有何必然的、明显的、独特的联系”“文章的侧重点是朝鲜松文化的独特性还是中国松文化对朝鲜的影响”“松意象在朝鲜与中国是否一致”等问题。针对王丽媛、李珂的发表,她指出:二者存在共同的遗憾,即难以看出明确的问题意识,文章的独特性不明显,并提出了“朝鲜梅文化有别于中国梅文化的特征是什么”“金宗直的兰意象有别于其他朝鲜文人或者是中国文人的独特特征是什么?”等问题。评论人窦新光针对论文的谋篇布局、结构框架,到逻辑论证,再到具体的行文规范与资料引用,给出了可行性意见与参考。评论人牛林杰指出,三位发言人对“松、梅、兰”文化或意象的考察正处于初级阶段,侧重于资料的介绍与整理,其内涵有待于进一步思考与挖掘。
会议下半场,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20级硕士研究生吕浩冉以“论朝鲜朝文人的‘说’竹与寄怀”为题,以朝鲜朝与竹相关的“说”体作品为研究对象,对朝鲜朝文人笔下的竹进行了探讨,考察了其中寄寓的文人情感、道德追求与审美志趣。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20级硕士研究生朴勇爱以李奎报的汉诗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其汉诗中的菊意象,探讨其意象的成因及美学意义。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21级硕士研究生张萌以“论朝鲜朝文人对周敦颐《爱莲说》的接受”为题,以《韩国文集丛刊》中收录的与《爱莲说》相关的诗歌与散文为研究对象,分析并梳理了朝鲜朝时期文人对周敦颐《爱莲说》的接受情况。
评论人刘惠莹和窦新光对三位发言人论文中的先行研究整理、文章层次、行文思路、研究对象选择以及参考文献注释规范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点评,强调了问题意识的重要性。与此同时,窦新光围绕“意识”这一关键词,指出未来我们的研究工作中应具备“扩大学科视野、扩大地域视野、强化论述逻辑”等意识。最后,评论人牛林杰进行了总结点评。牛林杰肯定了六位发言人在选题、资料收集与整理方面做出的努力,同时指出,目前有关东亚文化基因的研究工作在区域范围和论文深度方面尚有待加强。今后,在研究角度方面,应从文学领域逐步扩大到语言、艺术、民俗、思想等领域;在研究层次方面,应从东亚文化基因在各国的传播和接收,逐步扩大到东亚文化基因在各国的具体表现及特点,为最终探讨东亚文化基因的整体性和普遍性提供学术支撑。
整体而言,此次论坛通过考察“梅、兰、竹、菊、松、莲”等植物在东亚文化中的人文内涵,深入探讨了“东亚文化的共同基因”这一核心议题,分析了目前研究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与未来研究方向。相信此次论坛能够为大家日后进行相关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与启发,助力于大家的学术科研工作。